告白电影影评特写镜头分析?影像与音乐形成了反差。整个画面呈现高反差,明暗对比强烈,且使用了冷色调,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。但与此同时,背景音乐却十分欢快
告白电影影评特写镜头分析?
影像与音乐形成了反差。整个画面呈现高反差,明暗对比强烈,且使用了冷色调,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惊悚的氛围。但与此同时,背景音乐却十分欢快,夹杂着嘈杂的人声。两者好似格格不入,反差极大,但又给人一种很讽刺、戏谑的感觉。因为导演在用一种轻松热闹的口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悲剧。而且除了开头之外,在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的告白前都有着这样一段。
摄影机的观点:
导演的解释性镜头。第一张剧照并不是主要剧情线内发生的事,而是平行时空中另一个被霸凌的同学的动作,但却暗示了主要剧情线里,像小蝴蝶一样脆弱单纯的老师的女儿被杀害的事情。第二张剧照没有选择直接拍人物,而是拍了人物动作的结果,来间接表现小直内心的崩溃与煎熬。
场面调度:
视觉元素
由区域空间表现人物关系
在影片的最后,森口老师触碰并碾碎了修哉同学深埋在心中的阴影时,在人物关系中已完全占据上风,导演用了两个镜头,一个是间接主观镜头,观者被代入到被凌驾的感觉之中,一个是客观镜头,更加强了这种感觉,展现强势与弱势对比。除此之外,影片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镜头。
②对比
女同学作为主要人物之一,导演将之与他人区隔开来,突出主体。在演员面向上,其他人的背面与主角的正面形成对比。在光影上,明与暗也形成对比。
③表演位置
森口老师从一开始面向同学们告白,到背对着同学告白自己的报复行为。在未知真相前,我觉得将人物形象树立的很丰满,至少作为老师是不忍告诉同学的。在知道真相之后,我觉得是编造谎言的心虚?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对不对,但觉得这个镜头很有意思。
④形式
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镜子来间接表现人物的行为。第一和第二张剧照,我觉得是通过镜子来表现人物的阴影面,第一张是两人的密谋,准备杀掉老师的女儿,第二张是跟在老师后面的本爱的密谋,准备给维特下药使他慢性死亡。第三张剧照是通过镜子看到这个母亲惊恐的表情,而不选择直接拍,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,到底是多可怕,表情会这样惊恐?
⑤镜头角度
老师上课是用这张剧照来讲人物距离,但我觉得还可以从镜头角度来看,使用大俯角镜头,一是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来说,可以清楚看到修哉与周围同学的对比,男生被周围所淹没,无处可逃,不可抗拒,以及男生最在意的成功感也被生生挫败。二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,以旁观的角度,俯瞰人间闹剧,越戏谑,对观者的冲击力也更强。
剪接
①跳接
这两个镜头,违背了180度原则,从左右两个方向分别拍摄,一下子将观众抽出来。但这场戏是在修哉与本爱矛盾爆发并杀死本爱之前,这样的跳接增加了紧张感。并且从右侧看,光打在本爱的脸上,心中藏着可以压倒并激怒修哉的秘密。从左侧看,光打在修哉脸上,是不在乎生命的人对珍视生命的人的碾压。看起来不分伯仲,反而更紧张后面的剧情了。
绿皮书视听语言分析?
温和的叙事之下,用画面与色彩展现矛盾与冲突
《绿皮书》虽然是一部以种族冲突为背景的电影,但在叙事上却非常温和,没有用非常震撼的大场面或者大冲突来讲述历史,而是更多了一份喜剧的元素。但如果你仔细观察,会发现影片在镜头中蕴藏了丰富的细节来补充人与人、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。导演通过摄影机位的变化、人物空间位置的变化、灯光与色彩的变化,来展现矛盾与冲突,将人物的关系与情绪的变化藏在各种镜头语言的细节之中。
1.摄影机位的变化,暗示人物关系的转变
著名的电影研究员龚金平博士曾说过,“摄影机的角度有时隐含了创作者的情感态度。”摄影的机位选择是电影隐藏的叙事形式,不仅呈现了影片的叙述视点、叙述立场,也暗示了影片的情感基调。
《绿皮书》中多处通过俯仰镜头、平视镜头来暗示两个主角的关系和个人的情感。
俯仰镜头:人物关系的对立
在托尼去谢利家面试时,用了仰拍镜头来展现谢利的位置,谢利在上,托尼在下,两人保持着距离感,有种非洲部落国王接见民众的感觉,暗示了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。之后托尼准备去见给他介绍工作的老朋友,两人在楼梯上对话的镜头,也用了俯仰镜头来呈现,对谢利的仰拍和对托尼的俯拍,展现两人的雇主关系。
平视镜头:人物关系转为平等
当两人关系缓和之后,电影更多地用了平视镜头,两个人聊天的话题也变得轻松起来,以此来暗示着两人的关系逐渐转为更加平等、亲和。
两人在楼梯上的俯仰镜头
2.人物空间位置的变化,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
电影的空间、构图不仅仅是记录场面,更重要的是推进情节和人物的发展。《绿皮书》中两位主人公从排斥到接纳,从对立关系到结为挚友,中间的情感变化用了非常多的细节来呈现。
对话时距离的拉进,暗示着彼此接纳对方
托尼面试时两人对话距离很远,座位的高度也明显区分了两人的上下阶层关系;旅途中两人打开心扉之后,在谢利向托尼讲述他的音乐历程时,两人紧挨着坐在一起,像好朋友一样谈心,而非上下级关系。两人对话距离上的变化,暗示着两人已成为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。
车内座位的移动,暗示着两人关系逐渐建立信任
一开始谢利坐在司机托尼的正后方,出于安全角度,坐在司机的正后方是最安全的,但也同时暗示着谢利对托尼的排斥以及两人的雇主关系;而随着两人关系的升华,谢利开始坐到了后座右边,这样托尼可以通过后视镜看到谢利,谢利也不再拘束,自然地与托尼交流。通过座位细节的前后对比,暗示着两人逐渐从拘束和谨慎转变为亲近和信任。
谢利的座位变化
3.灯光与色彩的变化,暗示人物情绪与故事基调的变化
灯光与色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。电影光效以及色彩上的变化,可以刻画环境、渲染气氛,更能刻画不同人物的情绪和情感,暗示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上的变化,也让剧情更加有节奏感。
《绿皮书》在灯光与色彩方面有着非常出彩的表现,通过不同时期画面光影与色调的对比, 凸显了主角的情绪的前后变化,以及故事走向上的前后反差。
明暗对比:
谢利每次演出时,剧场的灯光照亮他一人,是为了给台下的白人观众更好的视听体验,此时黑暗中唯独谢利一人,他无法看清台下漆黑的观众,凸显了其孤独;而到了最后在伯明翰的黑人酒吧里,灯光不止照亮了舞台,也照着台下的黑人观众,台上的谢利和黑人乐队一起演绎着欢快的曲子,他能清楚地看到观众们的表情。
两种演出场合灯光的明暗对比,包括色调的冷暖对比,诠释了谢利心境的变化:从无法找到身份认同的孤独,到与自己和解,认同自己黑人的身份,敞开心扉地给同胞们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。
给白人演出时与在黑人酒吧演奏时的明暗
冷暖对比:
在日落镇的雨夜,冷色调的灯光下,警察将两人的车拦下进行盘问,表示此处黑人不能在晚上出没,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冲突,这里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、抑郁的心理感觉,给谢利的情绪爆发做了铺垫;而到了返程时的雪夜,暖色调的灯光下,警察再次将两人拦住,是为了提醒他们的车胎出现了问题,并祝他们圣诞快乐。
两处冷暖色彩的对比,有着两层隐喻:一是表明了南北方对于黑人的态度差异,表现出相较于北方,南部地区越发严重的歧视;另外一层预示着两人情感上的变化,在那场雨夜谢利吐露心声后,两人早已接纳彼此,谢利也在返程前找回了自我,于是伴随着温暖的黄色灯光,他们迎来了美好的圣诞夜。
点评三处电影骆驼祥子拍摄成功之处?
1.祥子偷了骆驼回来,电影上有祥子给老者挑水的细节,书上没有
2 .祥子在街上遇见曹先生时,祥子要求送曹先生回家。书上曹先生拒绝了,电影上接受了。
3 、虎妞到曹宅找祥子,她把祥子找出来,看见曹氏时,电影中虎妞说了一句“要听两口子说话过来听,在那里听不清楚”而书上没有
4 书上对于杨家的描写较详细,而电影上几乎忽略了
5 在茶馆,书上是写的马爷爷让其他车夫叫小马儿进来,电影上是马爷爷亲自叫小马儿进来